作者:王金华 来源:社会治理 时间:2015-08-05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发展专业社会工作”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纳入了政府议事日程,这是继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这一战略部署后,在社会工作发展史上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一、社会治理创新离不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们的社会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社会管理问题?一些社会矛盾为什么越来越尖锐?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缺乏一支专业的社会管理人才队伍。
党和国家管理有党政人才,企业管理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科学技术发展有专业技术人才,职业技能方面还有高技能人才,发展农村经济还有农村实用人才,这是我们传统的五支人才队伍。
2010年中央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一次把社会工作人才作为六支主体人才之一。2006年底召开的中央组织工作会议上也提出要像抓经济建设人才队伍一样抓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社会转型作出的重大决策。
从制度设计看,村委会、居委会是自治组织,它们一方面要协助政府完成相关行政事务,做好上情下达,同时还要组织居民管理好自己的事务,做好下情上达,村居干部 都是拿补贴的,大都是兼职的、义务的。这样一支队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完全适应的,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就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和考验,仅依靠这样一支队伍做好专业化的社会管理和服务事项,确实勉为其难。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离不开各类人才,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关键。社会治理创新同样需要人才,尤其是需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这是基于对中国的国情和社会需要的认识。
二、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现状
(一)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取得的成绩
2006年以来,中共中央组织部和民政部陆续出台了很多扶持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政策,取得了良好成效,短短的8年时间,专业社会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
第一,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培养长足发展。目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数量己达到40万人,其中持证的专业社工有15.9万多人,不到16万人,还有一大批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培养出来的,现在全国有30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每年有毕业生3万多人。其发展速度不可谓不快,但离我们国家人才发展规划要求的到2020年实现300万的目标还差260万。因此,必须加快发展,把这个差额补上。
第二,专业社工服务机构建设可持续发展。2013年有2352家,为促进其发展,民政部专门制定了促进民办社工机构发展的意见,2014年増加到3522家,増长43.6%。这说明社会需求非常旺盛。
第三,参加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评价考试人数爆发式剧増。今年是举办专业社工考试 的第九年,以往每年报名参加考试的人数约十几万人,最多的时候是17万多人,2014年爆发式突破20万。2015年报名人数又进一步突破了30万。报名人数的快速増加,说明社会工作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同,这也是政府倡导和推动的结果。
(二)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存在的不足
虽然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据了解,西方发达国家专业社工人才的比例一般不低于人口的2%。,有的高达5%。、6%。,而我们现在仅仅是0.26%,不到0.3%。
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会面临一些共同的社会问题。治理这些社会问题,我们必须立足中国国情、突出中国特色,好好研究借鉴先进经验,把握规律性的东西。比如,发挥专业社工人才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西方国家专业社会工作己经走过了110年,虽然20世纪初引入中国,但真正推进社会工作发展是从2006年开始的,只有短短的8年时间,这个差距我们必须尽快补上。
三、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存在刚性需求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专业社工的参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确立的到2020年实现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实现社会发展的成果人人都能分享。这种分享就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不能落伍和掉队,都能够享受到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保障,物质生活有基本保障,精神困难有人去排忧解难,更有尊严地工作和生活。
我们之前的制度设计,无论是社会福利政策还是社会救助制度,比较注重的是物质生活保障,而对精神层面的需求则往往很少顾及。这是我们以往制度的一个“短板”。 而专业社工依靠其平等的视角、人性化的 态度、专业性的方法等独特优势,在生活救助、社会融入、心理疏导、精神抚慰等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让每个“掉队”或“落 伍”的人回归到社会大家庭中。
(二)服务弱势群体、特殊群体和贫困群体需要社工的介入
我国老年人口达2亿多,已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几乎家家都有老年人,人人都会遇到养老问题。养老问题怎么解决?谁来解决?通过什么路径解决?都需要我们研究探索。
同时,我国现有2.67亿流动人口,这几乎相当于美国全国的总人口,这又是我们国家亟需解决的一个难题,这么多流动人口,给我们的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秩序带来的挑战和问题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另外,我们的农村留守人口有1.57亿,包括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即我们所说的“386199部队”,这些人的问题怎么解决?我们还有8000多万困境人口、8500万残疾人口、闲散青少年2820万人,还有数量庞大的失独家庭、精神病患者和社区矫正人员。这些群体的服务和保障怎么解决?政府能做而且必须做的就是解决这些群体的基本生活 保障,就是保证他们有饭吃,有衣服穿,看 得起病,养得起老。
但人不只有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还有大量其他方面的需求,比如:社会融入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精神抚慰的需要、情绪疏导的需要,等等,这些需要之前没有列入到我们政府的日程表上,也没有相应的经费支撑,而且也不是政府的长项。但这些工作必须有人来做。谁来做?从国际经验看,发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是一个有效途径。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是一个重大突破,把社会力量特别是专业社工和志愿者参与社会救助体系,写到了法规条文中,把精神抚慰、心理疏导、社会融入等方面的服务纳入到政府的责任体系里,为专业社工的介入提供了制度化渠道。2014年发生的马航MH370航班失联事件和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中,专业社会工作人员有效介入,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三)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也离不开专业社工
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服务体系是非常强大和完备的,但他们仍然在孜孜不倦地推进发展社会工作。相比较而言,我们的政府服务体系非常强大,市场服务体系也很强大,但是我们的短板是社会服务体系。现有的社会服务体系基本上是残缺不全、非常破碎的,而且难以应对重大社会变故,更难以满足居民的一些人性化、个性化的需求,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2013年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周新生委员有一个著名的发言,就是《尽量让国人不求人少求人》,获得掌声28次之多,为什么?因为他说出了大家的心声,产生了社会共鸣。怎么办?就是尽快健全和完善我们的社会服务体系。社会服务体系中有很多服务事项是非常专业的,专业的事情需要专业人士去做,其中至关重要的一支队伍就是社会 工作专业人才队伍。
四、专业社会工作的实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如何把人心凝聚起来,团结到我们党的周围,这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社会动员能力很强大,能解决大问题,这从一般意义或总体上说大家都非常认同,但一遇到具体问题许多人都会有一种挫败感,对一些非常反感的不正常社会现象感到无可奈何,从而影响甚至削弱了人们对制度的认同和信心,这是非常危险的。这就需要我们要下功夫,把细枝末节、边边角角的问题解决好,把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情办理好,把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服务需求满足好。
做好这些工作,政府部门没有优势,企业无利可图又不愿意做,单纯依靠基层干部、村居委会显然力量不足,因此,我们必须学习借鉴国际上成熟的经验和做法,通过社会力量特别是专业社工来做好这些人性化和个性化极强的服务工作。就像人身体生病了要找医生,社会生活中遇到问题找谁?就应该找专业社工。
专业社工是用专业的技能和方法做好事,用一套科学的理论、技能和方法做群众工作,这是跟我们传统的群众工作、社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不一样的地方。离了这套科学的技能和方法去做服务,往往不能有效回应人们的真实需求,落不到人心上,做不到心坎上。我们社会上做好事的人很多,有活雷锋做好事的,有邻里之间关爱和照顾做好事的,但不是制度化的安排,专业社工很重要的是一种制度化的安排,它有很多其他人才不具有的专业优势。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专业社会工作就是争取人心的工作,是一项“民心工程”,是我们党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 在理念、手段、方法方面的重大创新,是从大水漫灌式”到“滴灌式”方式的根本转变,这种转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五、围绕本土化、职业化、法治化加快发展专业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起源于西方,对中国而言,是一种“舶来品”。中国如何学习借鉴西方模式一直存有争论,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用西方标准、模式简单衡量套用的问题。因此,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社会工作体系,必须回答中国专业社会工作走什么路、用什么方式推进的问题。从实践经验看,在中国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必须解决本土化、职业化、法治化的问题,必须围绕这“三化”做文章。
(—)本土化
我国推进社会工作的路径与西方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国家的社会工作是与慈善事业、社会福利事业、社会服务体系一体发展、同步推进的,而我国是在己有一套成熟的管理制度、服务体系、人才干部队伍的基 础上推进专业社会工作的,必须考虑与现有的制度体系相衔接,走一种嵌入式、融合式发展路径。由此决定了我们决不能照抄照搬西方国家发展社会工作模式,而必须根据我国国情、客观实际和群众需要来设计我们的 制度、政策、规划,用切合社会发展需要的 方式、方法、模式来研究推进相关工作。
(二)职业化
专业社会工作与我们平常所说的“社会工作”,或者说汉语语境下的“社会工作”有很大不同,大家通常所说的“社会工作”是指自己职业、学业、主业之外所承担的一些辅助性的工作,一般是自愿性的、兼职性的、业余性的,不拿报酬。所以,现在一提社会工作者,许多人就把它混同于志愿者、义工、社区工作者。虽然他们都是做好事的,都是帮助人解决困难的,但两者之间有天壤之别。专业社会工作者所从事的活动是一种职业活动,有一套职业保障体系,获取应得的报酬,而志愿者、义工则不是。
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就是 职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起来,虽然有了社会工作教育体系,有了职业水平评价制度,但职业报酬制度尚未成形,职业发展空间有限,职业社会地位不高,离真正的职业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三)法治化
这是对专业社会工作的最大挑战,也是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目前,发展专业 社会工作的依据主要是部门文件,连权威的 中央“红头文件”都没有,法律法规更谈不上。因此,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必须解决法律法规缺失的问题。社会工作在我国推进的时间不长,只有短短的八年多时间,一步到位制定法律尚不现实,比较可行的是先制定行政法规,即先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管理条例》制定出台,同时把专业社会工作纳入相关法律法规中,在实践经验和立法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再考虑制定专门的社会工作法律, 逐步加快社会工作法治化进程。
专业社会工作是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必须采取的一个重大措施。什么时候我们有一支非常强大、素质非常高的专业社工队伍,社会工作服务成为一种新型服务业态,专业社会工作被全社会认同,什么时候我们的制度优势就会更加明显,社会就会更加和谐,社会秩序会更加有序,党的执政地位将更加稳固,国家将更加强大。